ruifeng
大事难事看担当,逆境顺境看胸襟,是成是败看坚持。
文章数量:207
点击人次:265143
- 【转载】 巨亏1.28亿美元 总被与华为比 联想冤吗?
-
行业专题
(原标题:巨亏1.28亿美元 总被与华为比,联想冤吗?)
与华为一道,联想也是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的“榜样”,但由于二者不同的企业基因与做事风格,以及目前相差甚远的市场表现,对它们的比较再度成为舆论焦点。
5月下旬,联想接连遭遇不利消息:股价在12个月之内下跌60%,被资本市场称为“教科书般的下跌”;2015财年财报显示全年亏损1.28亿美元,其中,个人电脑业务总营收同比下降11%,移动业务集团亏损4.69亿美元。据统计,联想手机在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的出货量不超过300万台。
而通常被拿来与联想比较的华为,根据研究机构的统计,其手机销量在2016年第一季度同比上涨59%,市场占有率跃居全球第三,直追苹果。“我们的涨幅远超苹果,下一个目标是登上全球第一的位置。”华为消费者业务总裁余承东日前表示。
与华为一道,联想也是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的“榜样”,但由于二者不同的企业基因与做事风格,以及目前相差甚远的市场表现,对它们的比较再度成为舆论焦点。“智能手机是重中之重,只能赢不能输。”在发布ZUK手机第三代产品Z2的当晚,联想集团部分高层在媒体沟通会上这样表示。
“外贸基因”一定短视吗?
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牛海鹏此前对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评论称,联想本质上不是一个技术导向的公司,而是贸易公司,这种基因就决定了它的产品及品牌形象处于摇摆不定、特点不清的状态中。外贸就是今天看到这里有机会就做这个,明天看到那里有机会就做那个,不会有特别清晰的战略布局和执行到底的一贯策略。
外贸基因曾帮助联想在PC时代通过在渠道上的优势建立市场地位并最终夺魁,也助其在早些年的智能手机时代获得成功。2011年、2012年间,联想坐上了国内智能手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。“联想手机的业务模式是To B的,我们的客户是运营商,而不是终端用户。在那个运营商垄断了超过50%市场份额的时代,联想必须这么做,而且我们也取得了成功。”去年12月,一位联想移动的产品负责人对记者说。
联想手机曾经的老大地位,依旧是靠搞定了移动、联通和电信这三大运营商渠道换来的,这与PC时代的成功如出一辙。该产品负责人介绍,以运营商的要求而非用户反馈为导向,给联想手机留下了两个隐忧。“首先是系列太多,没有特点,同一个规格的产品要为三个运营商各自设计型号;其次是配置冗余,运营商对终端用户的判断是有偏差的,每一个方面都要求最高配置,结果用户并不买账,还浪费了成本。”
时过境迁,随着央级企业补贴政策的取消,运营商对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有率从50%以上下降至不到30%,且仍在继续下降,联想手机的好日子也走到了尽头,“从To B到 To C,各个厂商都在调整,联想走得慢了一些,华为走在前面,这就导致了二者不同的市场表现。”该负责人说。
值得注意的是,联想高层宣布今后将主打的摩托罗拉、ZUK和乐檬3个品牌,一个从海外收购而来,一个是体外孵化的成果,另一个也是比较新的品牌,之前为运营商定制的各种系列全都不见踪影。“联想正在重新架构产品线,之前的那些系列都不成功。”通信行业观察人士项立刚评论道。
技术型的华为也曾有过困境
全球个人电脑市场整体萎缩已不是秘密,即便保持行业老大的位置,联想从中所获得的收益也会逐年递减;在智能手机业务上4.69亿美元的亏损才是最严峻的问题。另一个严峻的事实是,随着运营商主导时代的结束,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也进入了缓慢增长阶段。
有评论人士表示,在产业形成的初期,靠对销售渠道的掌握,可以迅速占领市场获得优势;但面对成熟市场时,产品性能和研发能力变得更加重要,联想与华为的区别也就显现出来。华为曾经在技术研发上的巨大投入的确曾令其自身陷入困境,如今华为杀出重围,联想却陷入了没有核心技术的困境。
财报显示,联想在2015财年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占总营业收入的2.6%,已是数年来最高,这个数字在前几年从来没有超过1.9%。据统计,过去10年联想共投入40亿美元用于技术研发,这个数字仅相当于华为在2014年技术研发费用的一半。“营收规模3000亿元的联想,所持有的技术专利还不如营收规模1000亿元的中兴,这是有些说不过去的。”项立刚表示。进入成熟市场时代,智能手机厂商之间的竞争会是如何?项立刚说:“挖墙脚,因为市场整体增量有限,竞争局限于厂商之间互相挖对方的用户,这时候就拼技术、拼性能、拼研发。这些年来大多数‘山寨’品牌因此都被挖没了。”
联想会是下一个被“挖”没的厂商吗?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的统计,2016年第一季度联想手机在中国市场出货率已跌出前五,且被编入“其他”一栏中进行统计,而“其他”一栏正是之前“山寨”厂商的位置。联想若想打赢翻身仗,其出路也只有“挖墙脚”,但指望如今的联想将本是华为、苹果和三星拥趸的用户吸引至自身麾下,这绝不是轻松的事。
2005年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,使其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;如果说上一次收购还算有所收获,其对摩托罗拉的收购则屡遭争议。资本市场有声音认为此次收购是一大“败笔”,但惯于“借船出海”和建立渠道优势的联想,还是看中了摩托罗拉的品牌资源,及其在海外拥有的销售渠道。
“不能用华为否定联想”
近来有人撰文质疑杨元庆是否为一个合格的CEO,指其治下联想的表现并不匹配其拿到的高薪。值得注意的是,杨元庆并不是联想创业初期的“元老”,而是一位销售奇才,其后被推上职业经理人的位置。
纵观联想执行委员会中所有中方人员,除贺志强为技术人员出身外,杨元庆、陈旭东、乔健以及之前的刘军,无一不是销售明星出身,即便杨元庆被替换,也无法改变联想集团强烈的销售导向色彩,其仍然难称“技术公司”。
“我们不应用华为来否定联想,也不能用华为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公司。”项立刚表示,“华为在技术上的巨大投入也造成了2002年左右的困难,负债率高,利润率低,那是华为最危险的时刻,但随着2005年它在国际市场上大有所为,华为挺过来了,我们如今要看联想能否挺过来。”项立刚认为,企业是否成功,与高层是否是技术出身没有直接关系,“诺基亚曾经的CEO康培凯也不是技术出身,但依然将诺基亚带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。”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见习记者 银昕